振兴实体经济是党中央在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全国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只要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真实需要、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应属于实体经济范畴。它既包括以提供有形产品为主的工农业部门,也包括提供无形产品为主的服务业部门。
服务业比重上升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效率提高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在贯彻落实发展实体经济战略部署的过程中,一些干部和学者对实体经济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不是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真实需求”的角度理解实体经济发展,而是将实体经济等同于创造有形的“实体产品”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有的学者还担忧服务业比重上升会导致经济“脱实向虚”,认为发展服务业是“去工业化”、会导致“产业空心化”,服务业比重提高会拖累经济增长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从观念认识、政策导向和资源分配等各方面重点向制造业倾斜,服务业发展被忽视、冷落甚至被歧视。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应给予全面纠正。
服务业内部包括的门类繁多、属性差异较大。根据服务对象不同,服务业通常被划分为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公共社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重点满足居民家庭最终消费需求(如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家政服务等),生产服务业主要满足社会生产中间投入需求(如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物流仓储等),公共社会服务业主要包括保障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秩序的非营利性服务部门(医疗教育、公用事业、市场监管等)。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比重保持上升趋势是全球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演变的普遍规律。服务业比重上升不是服务业对制造业(农业)的简单替代,它是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效率提高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服务业是全球发达实体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普遍已达到70%甚至更高。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并占据GDP首要地位并不是国民经济脱实向虚,也不是产业结构空心化,它是人们消费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和产业升级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消费水平提高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消费心理学,随着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将由温饱阶段的衣食需求向小康阶段满足住用的产品需求再到富裕阶段的精神需求不断升级,精神需求的满足主要依靠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生活服务业。消费水平升级吸引生产要素向服务业转移,推动着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
服务业比重上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分工深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是现代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源泉,也是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主要成因。一方面,分工深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链延伸将“大而全”“小而全”的工农业生产单位不断裂变分解成独立的市场主体,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服务工作如运输、财务、营销甚至研发设计等转移(外包)给独立的服务企业,这从统计口径上“扩大”了服务业比重。独立的专业化企业带来的低成本服务又派生出更多需求,促进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构成了制造业和国民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分工深化与市场扩展又派生出更多协调分工、组织交易和保障市场运行的服务部门,如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推动着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因此,服务业发展是分工深化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保障,更是制造业(农业)生产高级化的表现形式。由各类专业服务协作的服务型制造业是实现制造业强国梦的必由之路。关键技术缺失、缺少世界品牌、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珠三角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突出问题,而背后深层次因素正是研发设计、品牌公关等各类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实现制造强国梦想必须尽快建立发达的专业生产服务体系,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比重提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必然要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首先,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树立起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观念,坚决摒弃对服务业的一些陈腐错误的观念认识,要深刻认识到现代经济体系是复杂的产业链协作系统,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生产的高级化形式,而服务业制造化同时也是服务业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发达的服务经济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具体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过程中不能割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更不能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视为此消彼长的替代(甚至对立)关系,要努力为服务业营造健康发展环境,通过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高质量发展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人民群众需求旺盛的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打造质优价廉的生活服务业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再次,创新发展生产服务业。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产生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努力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信息、科技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内部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互动,让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活力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动力。
最后,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破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