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的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突破了疫情影响下物流难以用传统方式送货到终端的配送难题。很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士认为,疫后重建,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将成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板块和切入点。
疫情期间,物流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和社区管理人员是抗疫战场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在物流配送战线上,也涌现出众多动人的抗疫故事。比如,武汉顺丰快递小哥汪勇,在城市运营近乎停摆,正常交通运输中断,绝大多数员工回外地过年情况下,毅然决定自己来干,在两个星期左右组织了抗疫物流配送、分发投递的志愿团队,为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提供了一线生活物流之需,直到大部队重新组建接续。
事实上,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抗疫战场上遇挫调整,迅速走上正轨,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中国经济是一个产业链全覆盖的实体国民经济体系,其中,诸多产业链内部的上下道工艺顺序两两整合,整合完备的产业之间内置衔接,使得中国能源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配送、电力输送,能够在所需关口站之间协调分发,生活必需品也能通过线上电商配送。
智能供应链:经受疫情考验脱颖而出
事实上,京东早在武汉周边建设了有供应基地性质的供应链体系及对应基础设施组合,这种二次派生的智能物流体系既保障了抗疫所需物资的充分供应和及时配送,也保障了消费者日常必需生活物资的有序流通。在这次疫情期间,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京东向疫情中心捐助医疗物资,协助配送驰援物资,累计承运医疗应急物资约5000万件;疫情期间向全国消费者供应2.2亿件货品、超过29万吨的米面粮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京东的“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和阿里的健康码超出了原来电商销售仅仅和消费品市场对接的阈限,为众多非商业性需求提供服务。
在这期间,从后方的智能仓库,到疫区前线的无人机和配送机器人,都在新建的智能物流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邮政、顺丰、京东等企业正在利用“黑科技”抗击疫情,智能物流在新业态中快速成长了起来。
智能供应链成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批候选者
智能供应链能够降低成本。物流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当前中国的物流成本较高,在模式、安全、信息系统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智能供应链是中国智能制造迈向全球的制胜关键,智能制造必须要有智能供应链作为保证。智能物流配合智能制造强力发展,成为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智能供应链对应急管理的价值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将电商平台、快递等产业更好地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体系?
“新基建”要发力于科技端,智能供应链成为启动新一轮基建,稳增长、稳就业、释放国内经济增长潜力的首选。类似京东、顺丰、邮政等企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供应链系统,通过创新创业、全产业链合作,打造智能供应链产业生态,构建中国智能供应链开放平台,为疫情后打造国家智能供应链,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铺垫基础和前提。(作者曹和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