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物流通道 > 水运 >

长江内河在建最大码头及堆场完工并通过交工验收

时间:2021-06-29 16:34 来源:未知 点击:
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6月26日,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T”型交汇处,潮平岸阔,巨轮汽笛声阵阵,一排鲜红色的崭新岸桥威武有力,展现出蓄势待发的雄风。这里,长江内河在建最大的码头和长江岸线首个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太仓港四期项目已经完工并通过交工验收。

太仓港,始兴于隋唐,曾是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具有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内河第一大港——苏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是打造苏州开放再出发的“门户港”。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太仓港四期项目位于长江下游南支河段上段白茆沙水道南岸,与崇明岛隔江相望,港区水路距吴淞口约38公里,陆路距上海市中心约50公里,距苏州市区约75公里。太仓港四期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水工段和陆域段,其中水工标段码头长度1292米,建成了4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10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及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200万标箱,已于2020年完成交工。本次交工验收的陆域标段纵深约547米至807米,面积约91.4万平方米,主要布置重空箱堆场、道路、生产辅助区等。至此,三航局承建的太仓港区四期工程水工码头标段和堆场标段完成所有施工任务,通过验收并交付业主。

自动化堆场施工挑战见证建设者智慧

太仓港四期项目是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系统建设复杂,科技含量高,项目建设难度也挑战空前。太仓港四期项目陆域总面积91.4万平方米,其中自动化重箱堆场面积42.95万平方米,为确保后期港口运行实现无人操作、无人驾驶集卡和5G基站、远程视频监控等功能需要,12条现浇轨道梁分布于A—H箱区两侧,堆场建设道路被轨道梁分割为一个个小区段,无法大面积组织道路施工,而且箱角采用级配碎石、垫层混凝土和面层混凝土,填档区采用素土回填、素混垫层及人行道砖,工序复杂,施工工效低,施工组织难度大,同时配套的码头电气、控制系统、给水消防管道系统,电气系统的变电所、高杆灯、电力电缆、电力管道等布置复杂,给项目施工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中交三航局太仓港四期项目经理戴志培表示,“面对自动化堆场带来的挑战,项目施工过程中将轨道梁沉PHC管桩以及地下管线施工作为本工程的关键工序,同时主动利用信息化施工管理技术进行攻坚项目困难点”。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采用Navisworks进行碰撞检测,通过钢筋预排布、结构预安装、管线预安装及时发现管线与结构施工中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可发现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在正式施工前实现图纸零碰撞,极大地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降低返工损失,缩短施工工期。

项目部还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新技术领域,为解决排水管道接头处防渗漏问题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将超大口径混凝土雨水管道接口防渗工艺研究作为本工程的一大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在原设计的密封圈连接工艺基础上将工艺进行改进,增加三层防护措施,要包括石棉水泥勾缝处理、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处理、外包土工布进行防护,有效减少后期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的几率,确保排水管道施工质量。四期工程项目总工李凯介绍说:“经过防渗漏工艺处理的管道接口,防渗性能大大高于密封圈处理的接口,同时三层防护工艺中所采用的材料,用量均不大,增加的成本有限,施工起来也很方便,对施工周期影响小,以低成本可以换取高质量是非常值得的”。

“品质工程”建设目标引领管理升级

太仓港四期项目是江苏省港集团成立后投资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被列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示范项目。太仓港四期项目从开工之初就树立了高目标导向的建设规划,在高标准建设目标下,树立了以创建“品质工程”为主线,围绕“工程管理、科技创新、工程质量、安全保障、绿色环保、软实力建设”进行高点定位,项目部高标准规划了生产场地、办公生活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覆盖施工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打造建设了标准化钢筋、木工加工中心,配置了钢筋智能加工设备,改变传统以人力为主的多环节钢筋加工模式,大大提高钢筋加工效率和精度。

在码头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推行工艺标准化管理,利用GPS+北斗定位系统,确保2656根桩基正位率达100%且检测结果均为Ⅰ类桩。太仓四期项目部还为码头植入“芯片”,以实现全周期监控。该技术通过在码头构件的桩基、横梁、纵梁等关键部里埋设传感器,可以自动监测码头桩基与上部结构在建设及运行全寿命期内的实时受力与变形情况,实时掌握码头结构安全运行状态,此举在全国码头建造中尚属首次,填补了水运行业建管养一体化管理方面的空白,为进一步深化研究高桩水工结构设计理论并完善相关行业标准提供依据。

在堆场项目建设中,陆上沉桩是一大主要控制点,通过桩基进场实名制验收、打桩区域标准化围挡、桩节焊接100%影像化,最终实现了4998根轨道桩基检测均为Ⅰ类桩。为提高大直径混凝土雨水管道施工质量,根据开挖深度设置单级或两级井点降水工艺,确保了管道基槽开挖的干施工;在基槽两侧设置标准化防护栏,全面保障施工安全;管节采用汽车吊配合专用吊具进行吊装,大大提升了安装效率。本工程雨水泵房(沉井结构)紧邻江边受潮水影响大,加上吹填土及淤泥质黏土条件,沉井下沉难度大。项目部设计带有铰刀头的新型吸泥机进行取土施工,既提高了取土速度也减少土质对施工的影响,通过对称取土、加密观测,最终将高12.4米的雨水泵房精确控制到位。

“绿色工程”建设理念彰显企业责任

太仓四期项目位于长江岸线,由于本工程施工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为吹填砂,在堆场施工过程中需额外填土25万立方米,加上靠近长江入海口,常年大风天气多,扬尘管控难度大。项目部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加大环保投入,根据施工工序多次进行防尘网重复覆盖,目前防尘网覆盖面积已达到300万平方米。

同时,项目部积极研究堆场降尘、养护一体化系统设备。以智能喷淋养护工艺代替人工洒水养护工艺,该设备充分利用已浇筑完成的轨道梁、排水沟等构筑物为基座铺排水平供水管线系统,加上丰富的场地内地下水资源,解决长距离取水问题,通过局部打井设置的供水系统使用灵活方便,无需大范围的行走拖管、拖线进行养护、降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实现定时定量喷淋养护,提升养护质量,实现水运工程混凝土标准化、智能化养护,大大降低了养护成本。

在码头建设过程中,项目部还开创性的构建固定式船舶污水收集、集装箱码头初期雨水收集、船舶压舱水处理及污水沉淀回用综合处理系统,为运维期间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港口、环境体系等方面创造最佳的条件。

太仓港以前叫刘家港,曾拥有“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美誉,但是明朝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港口逐渐沉寂。1992年初,地方政府再次开发太仓港。今天的太仓港已是长江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

“中交三航局在太仓港区建设史已近30年,太仓地区10余家码头企业累计建成各吨级泊位近90余个,三航局承建或参建的码头数量占到总量的90%以上,其中荣获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达到10项,包括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国家工程建设领域最高荣誉,中交三航局是太仓港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太仓港四期项目书记徐小军表示。

据悉,太仓港四期项目投产使用后,靠港船舶数量年累计可达1000艘,进一步提升太仓港区的集装箱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使太仓港集装箱通过能力提升近50%,太仓港总吞吐量将达到700万标箱,到2035年将达到1000万标箱,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中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