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天科院院长张华勤的陪同下参观天科院展台。谌业良 摄
配置一键可破碎车窗、12.3英寸中控平台的宇通新型大巴,被各国专家、媒体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只有膏药般大小,利用磁力学原理进行水上安全事故应急救助的磁性材料,一秒钟可以堵住船舶漏水部位,让一旁的救捞专家啧啧称奇……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百姓的便捷出行和物流的便利互通,更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首届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博览会上,参会嘉宾共商交通运输安全发展大计,共建交通运输安全合作平台,共享交通运输安全理念,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的安全服务模式集中亮相。
首届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博览会开幕式现场。宁丙文 摄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朋友圈”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交通运输安全领域和很多其他领域一样,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加强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研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表示,推动安全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各国在发展中都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以及各国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的深化合作、互促共享,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他指出,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西部内陆地区,都有运输企业借鉴国际经验或者直接聘请国外企业帮助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的实例,为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森自控亚太地区流程优化与销售副总裁柯大尉带来了一个深化合作、互促共享的案例。他认为借助技术的使用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是目前发展的趋势。“数字化带来的数据分析和应用,一方面是对公共交通的效率和安全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整体交通体系的改善。”他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江森自控利用成千上万个传感器追踪陆上交通的状况,借助核心数据,实现了对城市照明和信号灯系统的协调控制。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安全管理处处长杨善利建议在推动全球海运治理能力提升中输出“中国方案”,充分发挥我国在相关国际组织的优势。要以IMO成员国审核机制强制化为契机,完善海事履约机制和自我审核体系,提升海事整体管理水平和国际形象,拓展国际合作新平台,逐步丰富海事国际合作内涵。
信息化智能化为安全加码
近年来,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事故总量大幅下降,民航实现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87个月,创造了历史上最好安全纪录。但是,每年交通运输事故总量仍居高位,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非法违规现象突出、技术装备发展不平衡等制约交通运输安全的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交通运输领域各类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形势复杂,安全工作的重心需要向强化源头管理和预防预控转变,向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并举的系统治理转变,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发展方式转变。”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成平表示。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现代交通安全发展信息化的转型探索。在安全管理领域,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天科院)进行了安全理论、科研和实践工程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天科院研究制定了风险分类、分级和评估标准,建立了隐患排查清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同时开发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天科院院长张华勤向记者介绍,天科院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升交通安全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科研工作从支撑水运工程建设为主转变为“建管养用”综合领域全过程,准确把握水运安全形势和科研需求,聚焦关键领域,加强科技攻关,为实现交通安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北京云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化彬看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正是现代交通安全发展的方向。云庐科技的“毫米—亚毫米级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解算系统”和“云健康监测平台”已在众多交通工程领域应用,对关键交通工程结构进行智能化分析预警,在展会现场吸引了众多交通建设企业的关注。
记者在宇通客车展台看到,不少人被客车展品吸引。“我们的客车,配备了12个紧急逃生出口,比国家规定要求多了6个。车体后方的玻璃,现在可实现手自一体爆破。”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红权一边打开车内的外推窗,一边向记者介绍。将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理念引入客车安全,是宇通客车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通过制动安全、操控安全等6大方面31项关键技术,客车的安全性大为提高。像小轿车一样,如果乘客坐在宇通客车上,未系安全带系统就会发出报警声。”陈红权说。
中国救捞展台。邢飞 摄
以“科技武装 安全护航”为主题的道路运输安全分论坛。宁丙文 摄
以弱势群体为底线,让所有人安全回家
记者了解到,国际交通运输安全博览会上首次发布了《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2017)》。该报告显示,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交通带来的诸多问题逐渐上升成为全球性的灾害和世界性难题。分析概括当前全球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难发现,保护道路交通弱势群体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死伤率。据统计,已有不少国内外交通安全从业者关注到采取必要措施提高非机动车使用者安全认知度的重要性,一批保障弱势群体安全状况的新技术已投入使用或正在加速研发中,79个国家已实施或制定了将人行横道、自行车道与高速机动车道分开的政策或工程技术手段。
在3M公司交通安全系统部,来自各个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工作人员有着同一个愿景——让所有人都能安全回家。3M中国有限公司交通安全及安防系统部安全与标识事业部总经理赵强建议,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和规划者应该考虑使用者的最低条件,把弱势群体作为交通设施适用性的底线,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进行交通安全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对安防设施和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进行合理规划。
不断流路况下的道路施工人员、抢险救援人员以及管制疏导人员也是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在博览会上,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带来了一辆黄色的“变形金刚”,能有效降低撞击伤害,减少交通人面临的风险。
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长约8米,高约2米,通体黄色,着实抢眼。“徐工集团生产的防撞缓冲车,是为道路施工提供安全防护的专用车辆。”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桥梁检测车研究所所长李根文告诉记者,防撞缓冲车在工作中主要位于施工人员和设备的正后方,对后方车辆产生警示和安全引导作用,即使发生追尾事故,也能够在涉事车辆和施工作业区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域,通过防撞缓冲车上的结构变形吸收撞击能量,最大限度降低作业人员和碰撞车辆内部人员受到的伤害。“防撞缓冲车的防撞缓冲垫在行驶时会收置在车体后方,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可‘变形’为垫子,‘抓住’碰撞车辆,有效避免车辆向其他车道偏离。”
李根文介绍,防撞缓冲车早在10年前就在国外作为施工防护车被强制使用,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深入,再加上行业安全保护意识的提高,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始普遍配置相关车辆进行主动预防。
积极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具体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最核心、最关键因素。安全生产与管理,归根结底是人在从事生产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是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的源头性、根本性举措。
据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人才评价研究处副处长何朝平介绍,2012年以来全国较大等级以上道路运输安全事故中,90%以上是由驾驶员违法驾驶、操作不当导致的。在与道路运输事故有关的“人、车、路、环境”诸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分析,海上交通事故中人的直接因素占80%左右(其中安全感知错误、安全技能不足、安全态度偏差分别占81%、50.6%和19.2%),如果加上人与船舶、人与环境共同引起的事故,至少90%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
2015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了《交通运输部关于提升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素质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并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五部门印发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明确以交通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交通运输关键岗位从业人员、一线普通岗位从业人员等“三类人员”为重点,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管理制度体系、教育培训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四个体系”,切实推进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生产专业技能、安全生产应急处理“四个维度”明显加强。
对职业驾驶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另一个关键举措。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德凯集团董事克莱门斯·克林克介绍,欧盟2003/59/EG框架原则自2009年9月起,就要求货车司机除要通过基本的驾照等级考核外,还须进行一系列职业培训,包括对新司机的基础职业资格培训和对已从业者的持续性在职培训。
对于欧盟2003/59/EG框架原则,欧盟在《职业司机资格法》中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持有C或D级(欧洲驾照等级)驾驶执照的驾驶员须在每5年间至少进行累计35小时的专业在职培训,培训完成后,会以“95”字样在其驾驶执照上进行登记。在职培训须在官方认可的培训机构完成,内容分为经济性驾驶,公路运输法规、条例,安全驾驶、危险识别及新型安全技术,驾驶行为和公众形象,以及装载安全。在培训中,驾驶员需了解自身驾驶习惯的优缺点,学习节油驾驶技巧,通过体验在不同道路工况下的驾驶情况累积经验,并进行负载计算练习。培训师和驾驶员还会对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运输企业树立积极的公众形象展开讨论。
《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驾驶员培训教育仍然存在突出问题,部分地区驾培质量偏低,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工程实施,理论培训流于形式,教练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克莱门斯·克林克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运输企业更需积极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获得为其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和安全解决方案。“因为每起交通事故,都可能会危及到员工乃至第三方的生命安全,甚至产生高额赔付费用。除此之外,每发生一次交通事故,企业的安全形象都会受到严重损害。”克莱门斯·克林克说。
从身边事做起 减少交通伤亡
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全球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亡,高达5000万人受到持续伤害。道路交通伤害成为15至29岁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低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伤亡会造成国家GDP2%—5%的经济损失。
不安全的道路交通会危害到人们的健康;而避免交通事故的伤害,从身边的小事就可以做起。戴上头盔、正确使用安全带、使用儿童座椅,这些都能有效避免伤害。除此之外,一个安全和健康的交通系统也必不可少。
道路交通设计者要以保障安全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相关规划设计。管理部门通过立法和教育,让交通参与者更加安全。减少交通事故死亡、降低事故后的持续伤害,需要交通安全主管单位、交通运输工程师、道路设计师、汽车制造商、交通执法者、教育工作者、卫生工作者以及每一位道路交通参与者共同作出巨大的努力。
杭州机动车礼让行人的做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公交车带头礼让行人,引领风气改变,让杭州这座城市更加安全、健康和宜居。道路安全逐渐成为杭州城市的一张名片。我希望有一天,道路安全也能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根据过去几十年各国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经验,世界卫生组织与合作伙伴开发了“挽救生命——促进道路安全”的一揽子技术措施,涵盖减少道路交通伤亡的6大方面22条具体建议,供各国依据国情应用。6大方面为:速度管理、领导机构、基础设施设计、车辆安全、立法执法以及应急救援。
中国正在将这些经验纳入交通运输安全系统的建设发展之中,持续关注如何进一步保护最弱势的道路使用者,如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儿童和老年人。我们相信,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大有可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办公厅主任 施贺德
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发展
助力商用车安全性能升级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商用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和安全性能提升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撑。目前已为厦门金龙、东风柳汽、清智科技等20余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ADAS系统提供性能对标、匹配标定、功能验证等测试服务;率先实现了国内汽车试验场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了典型的车路协同测试场景,形成了封闭区域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能力,并主导了漳州厦门湾无人驾驶社会实验室的概念性规划工作。牵头制定JT/T 1094《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积极参与标准实施的试验检测和技术审查工作,主导发布了世界首创的《中国客车安全评价规程》,推动我国客车行业回归技术研发“黄金时代”。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汽车中心主任 张仪栋
网络安全
先行一步 防患未然
交通运输正处于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互联网+交通运输”促生了一大批交通运输新业态、新应用和新管理服务模式,信息化从管理工具向交通运输生产工具快速转变,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安全的关键一环,网络安全对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紧抓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路网、智慧供电等前沿交通运输技术研究的同时,梳理了新技术环境下交通运输网络技术体系架构,并针对性地提出以运算中心安全、网络通信安全、基础设施单元安全、载运装备安全和用户终端安全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架构,确保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
智能交通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方向,交通运输网络安全每先想一步、先行一步,都会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挽救大量的经济损失和无数的鲜活生命。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ITS中心副总工程师 武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