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 省内政策 >

江西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

时间:2020-06-30 09:56 来源:江西日报 点击:
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通知》精神,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整体带动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发展物联时代新农业,建设信息时代新农村,培育网络时代新农民,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提升网络设施水平。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全省自然村组通宽带网络覆盖比例。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持续实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依法打击破坏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2.不断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保障。加快推广和运用智慧农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继续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益农信息社”服务覆盖全省行政村。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接入党建、民政、社保、商务、医疗、教育、旅游、金融、法律、新闻信息等服务资源,增强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能力。

  3.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和运用,重点推进农村供水、农业灌溉等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面构建农村智慧物流网络,实现农产品运输、调度、冷链温控的全链条管理,鼓励乡村传统商贸站点(市场)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全省乡村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建设。

  (二)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4.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完善省级智慧农业“123+N”平台和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做好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汇总与共享。建设农业产业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一乡一图、一村一图”测绘,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动态监测永久基本农田,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情况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我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融合应用,加快推广农业信息化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打造我省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鼓励各地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信息平台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开展农产品交易和数据分析,提升经营数字化水平。

  6.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提高农村流通信息化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化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农村商业网点数字化改造,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运营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普惠邮政”建设,打造邮政服务综合平台。推广江西供销e家“X+1”供销云仓库商业模式,形成江西供销云仓“6+20+N”网络体系。发展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配送。推动农村邮件、快件包装、填充物绿色材料替代进程,完善农村可回收寄递物材循环机制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机制。

  7.积极发展数字乡村新业态。以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电子商务等为依托,培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型产业。打造特色电商小镇(村)、淘宝村(镇),鼓励有序发展农村“网红”直播、众筹认筹、基地直采等新模式。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项目和智慧旅游景区,做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江西省高等级乡村旅游点品牌创建工作。实施数字文化创意设计项目扶持计划,推动全省农村数字文化产业、乡村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数据资源库。

  (三)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服务

  8.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我省农机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加快“赣机惠农”系统应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补贴等工作中农机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现代管理联合发展。

  9.加大农业农村科技研究投入。在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项目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强技术和设备研发,攻克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为“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10.培育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主体。积极整合资源,打造“星创天地”等一批农业农村领域众创空间,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全方位培育、孵化、服务、宣传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推动我省农业农村“双创”高质量发展。

  11.优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完善“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和全省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聚合多类专业特色服务,不断吸引更多农村基层的“土专家”“田秀才”积极加入服务队伍,以便捷高效专业的在线化服务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

  (四)促进智慧绿色乡村建设

  12.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推进万载、泰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和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实施,做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建设工作。建立全省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深化农村物联网运用,实时监测土地墒情,促进农田节水。

  13.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提升公众对农村环境的关注度,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建设“江西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省农村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等相关数据归集共享。建设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测监管系统,统筹生态数据修复,开展监测管理工作。加快林长制巡护信息系统和林业生态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加强对全省森林资源的巡护与管理。

  (五)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

  15.加强农村网络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在创新传播方式、凝聚社会共识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持续推进全省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实现智慧广电的“云、网、端”一体化融合发展。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宣传、教育、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16.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全省数字化文物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做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示,大力宣传江西优秀农耕文化。建设全省数字博物馆集群,积极申报国家“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开展全省村镇范围传统建筑普查工作,建立传统建筑档案系统,加强我省农村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7.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创作,加大“三农”主题艺术作品的扶持和网络推广力度。通过网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深化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应用,倡导现代文明丧葬新风尚。推进农村“儿童之家”等平台和“同伴妈妈”等公益项目建设,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

  (六)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18.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全面改造升级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推广网络党课教育。结合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基层党建信息化网络。探索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19.加快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广泛开展平安志愿者行动,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建设农村地区“雪亮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地区覆盖面,推进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建立和完善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分批有序推进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全省“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法治乡村建设。

  (七)深化农村信息惠民服务

  20.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不断提升村民委员会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

  21.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数字(智慧)校园建设。着力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大力推动全省教育省域网建设,实现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

  22.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鼓励城市医院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推进全省统一集中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覆盖乡村、社区医疗机构。加强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全省乡村互助式养老服务信息化。完善全省社会救助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平台向全省乡村延伸。

  (八)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3.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落实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普惠政策,培育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为小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产品销售等系列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不断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

  24.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推广“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APP”“智慧农业APP”等网络平台,实现农民在线学习、在线咨询、在线交流等。

  25.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用好用足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运用“整村授信”的方式,批量办理农户小额贷款,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鼓励各类支付服务主体面向农村、农业、农民提供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支付产品。

  (九)巩固网络扶贫成果

  26.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励引导更多网信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网络扶贫,推动帮扶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开展网络消费扶贫行动,组织更多更好的脱贫地区名优特产品上线,推动产销对接,动员社会力量采购。

  27.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保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过渡期的政策稳定,继续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深化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脱贫地区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应用提供支持。

  (十)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28.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29.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引导集聚提升类村庄全面深化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乡村新业态。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特色保护类村庄发掘独特资源,建设互联网特色乡村。引导搬迁撤并类村庄完善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30.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推动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与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充分融合农业、发改、商务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以及银行、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等经营主体服务站点资源,对乡村已有的信息服务站点采取联合挂牌、导入logo、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等方式,实现一站多用、功能叠加和可持续运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广大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二)完善政策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与省级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三)开展试点示范。积极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政策支持,选择部分市县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探索有益经验。

  (四)强化人才支撑。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乡村宣传员等作用,采取适宜农村特点的形式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积极开展网络新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素养。

  (五)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六)强化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意识,积极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进农村宣讲活动,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