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4万亿元;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970公里,全省87%的县区已经实现通双高速……
为介绍相关工作情况,今天下午,“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国资国企高质量收官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具体如下:
发布会现场图 (摄影:饶梦露)
第一,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江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连跨六个万亿元台阶,营业收入突破1.4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1%和13%。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2.2万亿元,营业收入突破810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9.5%和6.5%,连续2年全面实现盈利。全省国有企业年上交税费从260亿元增长至突破400亿元,占全省税收比重10.5%。在高速公路、铁路、城乡供水、养老托育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超2000亿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营业收入和投资占比均超过80%,有力夯实了全省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更好发挥了国有企业“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第二,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江西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新组建省国资委科技创新处,在全国地方国资系统率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并纳入企业年度综合考核体系。五年来,省属企业共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40余项,建立和运营各类创新平台120余个。
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生产现场 图片:经济晚报
第三,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建材集团万年青可视化全感知5G工厂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打造了一批高价值、可推广的转型标杆。深入推进“AI+”行动,建立省属企业与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科研机构常态化合作机制,相关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广泛应用。省属企业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800兆瓦,增长109.7%,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矿山)43家、省级28家,江铜集团多个铜冶炼与采选综合能耗指标世界领先,交投集团“美绿高速”入选全国首批绿色低碳交通试点。
第四,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江西持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形成“1+3+N”考核评价体系。运行全省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数字化、穿透式监管不断强化。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国有资本高效协同、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推动市县国有企业“三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扎实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完善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格局。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监管企业新增控股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13家,全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到36家,国有资本活力与价值实现能力进一步增强。
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 图片:新华社
第五,开放发展取得新成效。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建成营业,成为我省首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已有19个项目签订投资入园协议,投资总额1.93亿美元。省属企业累计承接国际承包工程业务46.87亿美元,国经公司、中鼎国际、建工集团连年入选全球国际承包商250强,并呈现排名逐年上升态势。江钨控股集团携手中非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发起设立50亿元矿业基金,助力推动我省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六,促进区域发展彰显新担当。推动央地合作不断深化,实现江西央企总部“零的突破”,推动了新钢集团与中国宝武联合重组。围绕我省“1269”行动计划,实施“争链主 强集群”行动,以江铜集团为支撑的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开展“省企入昌”“省企入浔”等活动,共签约合作项目近200个,累计带动投资近4000亿元,为地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注意到,“十四五”以来,江西省在推动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方面力度很大。请问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推动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我们以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着力点,通过推进优化布局、转换动能、强化引领等重点工作,实现我省国有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跃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布局更优。我们持续推动省属企业聚焦主责主业,首次对20家监管的省属企业开展主责主业核定,形成了覆盖全层级的主业清单。目前,省属企业主业投资占比超过97%。近年来,新组建了数字集团、人才集团,提级管理国盛金控,填补了重要领域省属企业空白;重组农发集团、长旅集团,推动特色农业、旅游康养等优势资源产业化。通过一系列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先进制造类、基础设施与功能保障类、现代服务类“三大类别”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产业转型更快。我们以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省属企业数字化水平L6级及以上企业达53家,29家企业获评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小灯塔”和“数智工厂”、10家企业入选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积极赋能行业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累计为全省1100余家企业提供数转服务,签约数字化改造项目近500个,有力推动了全省产业数字化生态的构建。
第三,产业引领更实。我们着力发挥国有链主企业产业生态主导作用,通过“争链主 强集群”行动,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我们设立总规模达33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基金矩阵已设立基金超百支,实现所有设区市和赣江新区母基金全覆盖,推动了一大批科技型项目落地和上市。同时,扎实推进列入“十四五”规划的401个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完成投资超6000亿元,为全省产业升级和扩大有效投资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新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我们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累计发布6期技术需求榜单,成功揭榜11个项目。同时完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目前,在研国家级科技项目26个、省级项目45个、入库重点跟进实施项目100个。
第二,创新投入强度显著提升。我们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实施“新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倍数加回”等激励政策。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精准引导,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形成了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
第三,创新平台能级显著提升。我们积极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体系,加快打造创新联合体,与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化合作,推动组建省铜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产学研协同平台,显著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目前,监管企业建立和运营各类创新平台120余个。
第四,创新成果质量显著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结出丰硕成果,省属企业两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累计获得41项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推动了铜、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硅碳负极材料技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仅2025年上半年,监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值超26亿元。
“十四五”以来,江铜集团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六个方面情况:
一是发展提质稳中有进。我们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以来,江铜营业收入从3300亿元增长到5600亿元,利税总额从70亿元增长到超200亿元,阴极铜、黄金及铜加工材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第一量子公司全方位合作。目前,我们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3家、绿色工厂16家,《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上升至165位,进入《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位列第398位。
二是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南昌大学“七个一”合作模式全面落地,牵头运行省铜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有力支撑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创新平台7个,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各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1项。
三是“数字江铜”建设成果丰硕。我们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数字江铜”战略规划,大力推动“灯塔工厂”建设,牵头打造铜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速推进60余个数字化项目,主持制定全国有色行业智能制造标准6项,70余个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标杆认定。
四是国企改革纵深突破。我们全面推进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统领,创新攻坚行动、价值创造行动和“双百行动”同向发力的“1+3”系统性改革,构建以大党建为引领,大风控、大科创、大监督等为支撑的“1+9”十位一体科学治理体系,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企改革综合典型。
五是人才引育优化升级。我们全面推行员工职位体系,“十四五”期间,人才梯度量质双升,引培领军人才13人、博士300人,1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1人获评“大国工匠”、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全国技术能手”、60人获“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六是党建引领全面加强。我们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构建起以“一纲要、两系统、一手册、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江铜大党建体系。领衔推动铜产业链党建工作,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江铜上下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持续向好。
“十四五”以来,江西交投集团聚焦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23%、3.22%、11.58%,毛利率、净资产回报率等指标达到行业前五水平;完成高速公路项目投资超1500亿元,为“十三五”的1.84倍;八车道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含复线)将达近千公里,进入全国前列。作为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的“主力军”,江西交投集团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展现了国企使命担当。
一是路网格局更加完善。先后完成大广高速南龙扩容、吉康改扩建等8个工程项目,建成高速公路76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970公里,全省87%的县(市、区)已经实现通双高速,打通了32个出省通道,每百平方公里的路网密度达4.17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今年年底,江西“大十字”主骨架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将基本建成,届时我省“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强化。
资料图 来源网络
二是出行服务更加优质。全面实现预防性养护,路面状况指标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3。坚决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车辆、重大节假日小客车等减免政策,2021年以来减免通行费163亿元,收费站畅通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扎实开展服务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全面完成93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升级改造,新增停车位5100余个、厕位3400余个、充电枪1600余支,建成标准“司机之家”32个。聚焦服务美好出行,“高速映山红”运营品牌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三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深度融入“1269”行动计划,按照“争链主、强集群”要求,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沿线设施、数据资源优势,全力拓展新能源、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与交通相融的产业。全面融入西部大开发市场布局,积极参与新疆、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矿产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开拓市政、装配制造等业务市场,积极打造全省首个高速公路道路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中部地区库容最大的智慧环保型沥青基地。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成功收购国盛金控,设立交通强省基金、新质生产力基金,参与组建江西农商银行,有效助力全省金融稳定发展。
四是科技创新更加突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聚焦数字化、人工智能,全力推动收费站、隧道、服务区等智慧化改造,建设以“数字大脑”为核心的“数字交投”应急指挥及内控管理体系。强力打造以省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新增省级创新平台5个,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项。
“十四五”期间,南昌市紧扣省会引领战略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企“三化”转型,国有经济运行向好。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国企资产总额1.30万亿元,本年累计营收1918.61亿元、利润38.94亿元;打造了2家中国500强企业和4家上市平台。
一是聚焦产业引领,构建实体化经营体系。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为核心,推进专业化整合,市属国企从“9+1”重组为“4+2”架构,县区国有一级企业从39家精简至17家,形成市县联动格局。推动市属国企积极参与江西国有企业“争链主 强集群”行动,锚定主责主业,紧扣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南昌市“8810”行动计划,加快布局战新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市属国企研发投入超33亿;市政公用集团成立全省首家无人机适航技术服务专业机构,填补省内空白;市交投集团加速推进全市“充电一张网”建设。
二是聚焦机制健全,打造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完善市属国企董事会建设为核心抓手,筑牢现代企业制度根基,目前已向6家市属国企委派20名专业化外部董事,实现市属国企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两个全覆盖”。纵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现市属国企经理层“两书一协议”签约率达100%,2023年以来二三级子企业通过竞争上岗方式新聘任的管理人员589人,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201人。创新构建多层激励体系,市政公用集团旗下洪城环境成为江西首家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江铃集团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整车销量34.67万辆。
三是聚焦监管协同,塑造效益化发展生态。聚焦国资监管重难点,开展应收账款清收、资产租赁“二房东”整治、贸易风险化解等专项行动,推动监管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转变,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提升及资产负债率优化。创新打造“资金管理、不动产管理、项目投资、人力资源、重大决策、安全监管”六位一体数字化监管平台,形成“全流程穿透式、数字化精准化”监管格局。
来 源 丨 江西发布